首页
理论经纬 | 学思践悟 | 昆仑短评 | 组工论坛 | 党建巡礼 | 人物先锋 | 基层视线 | 基层信息 | 文化视野 | 昆仑走笔
  现在的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青海党的生活网党建党建巡礼
高定位 创特色 亮品牌
来源:青海《党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5-08-18 17:44:10
编辑:杜玉丹

  海北积极打造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特色基地

  海北州西海镇曾是党中央、国务院命名为221基地的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承担了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重要使命,也孕育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221基地退役后,海北州将“西海镇-原子城”作为州府所在地整体接收并开发利用。2009年5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西海镇兴建了再现中国核工业艰难创业和发展历程的青海原子城纪念馆。近年来,伴随着海北州改革发展稳定事业的不断推进,慕名到原子城及纪念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公众达200余万人次,原子城逐步成为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逐步彰显出了在爱国主义教育培训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4年以来,海北州围绕加强“三基”建设的工作部署,致力于把“西海镇-原子城”打造为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训基地,按照高标准定位、创出特色和亮出品牌的思路,把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特色基地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内容。

  顶层设计“高定位”。省委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继而作出加强“三基”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后,海北州委坚持高起点、高定位,提出打造藏区基层组织建设高地和培育具有海北特色的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的总体目标。按照既定的战略目标,海北州委组织部结合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改革任务的落实,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紧扣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主题,定位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先后制定《打造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特色基地的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特色基地近期重点工作的安排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深度谋划边办学、边打造,边提高、边升级,正式拉开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特色基地建设的序幕。

  资源禀赋“创特色”。海北藏族自治州历史悠久、文化多元,地理区位优越,自然风光秀美。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干部群众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为主线,奋力打造“生态文明、科学发展、稳定和谐、幸福祥和”的四新藏区和藏区基层组织、精神文化建设高地,先后涌现出尕布龙、廉福章等新时期的人民公仆和时代楷模,先后在基层党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生态农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及对口支援等多个优势领域,选树了近百个符合干部教育培训新规律的省州级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优势资源+榜样人物+示范群体”纵横交错、独具特色的教育培训网格体系,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特色基地丰富了内涵、提升了层次,提供了保障、增添了特色。发挥优势“亮品牌”。根据特色基地初期建设工作的安排,已先后研发设置《弘扬中国精神,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两弹一星”精神与当代共产党人价值观》《重温“两弹一星”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及时代价值》《“原子人”的奋斗足迹和感人事迹》等专题精品课程,开发设置原子城纪念馆现场讲解、“两弹一星”主题报告会和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爆轰试验场及原国营221厂旧址和原子城新貌、王洛宾音乐艺术馆、全省生态畜牧业科技示范园等十余个现场教学点。同时正在逐步探索研发以真实体验在高原艰苦地区工作生活场景为主的现场互动、情景体验、访谈交流等新的教学模式,确保特色基地的每堂理论、每个现场、每次互动教学,都能直观地缅怀革命丰功伟绩,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才、部队官兵、青少年学生等爱国奉献、增强党性,感受和触摸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原子城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摇篮,海北州是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窗口,特色基地是干部教育培训最鲜活、最独特、最丰富的素材。目前,原子城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特色基地已初具对外办学的能力和水平,正在朝着成为立足本州、面向全省、放眼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特色基地的目标迈进。(海北州委组织部供稿)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中国网 | 党建网 | 求是理论网 | 央视网 | 博看网 | 学习时报 | 宣讲家 | 青海日报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19000163号-42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20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1-613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