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旧版入口
 

分享到:

精准发力 同频共振

来源: 青海《党的生活》    作者: 许籍尹 陈奇    发布时间: 2016-10-18 14:43    编辑: 张启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指出,青海要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推进脱贫攻坚,扎扎实实推进民族地区发展。“十三五”时期是脱贫攻坚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时期,必须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省委九次全会的决策部署,横下一条心,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第一书记是脱贫致富的列车长,工作中一定要扭住精准,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到户、精准到人,找对“穷根”,明确靶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苦干,坚决完成提前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任务。

  驻村扶贫当群众脱贫的“主心骨”

  同德县秀麻乡三巴村的贫困落后让公安干部更藏加深深触动了。刚刚担任第一书记第一次和村两委班子召开群众大会,问题就出现了。村干部使出浑身解数,挨家挨户作动员,可有些人就是不到会,或者拖拖拉拉,来了的就牢骚满腹,更有甚者,会上发表一通歪理邪说,愣是把群众大会给搅黄了。一定要扭转当下这个局面!常年从事公安工作的他,思想缜密有敏锐的洞察力。会后他直奔这些“问题群众”家中,起初吃了闭门羹,但他的执着和坚持最终还是敲开了这些群众的门,进而打开了他们心中那扇偏执的窗口,“问题群众”们接受了他的建议和意见,也对他有了信任感。

  接下来的第一要务就是为精准扶贫服务。是缺衣给衣、缺食给食?还是授人以渔?在思考的同时他马不停蹄地走村串户,不到半年时间就走遍了三巴村的每家每户,硬是写完了几个笔记本、写坏了好几只笔,饿了,在牧民家吃顿糌粑喝碗酽茶,实在累了,就躺牧民家的炕上小憩一会儿……

  “精准扶贫如同镶牙,掉几颗就镶几颗,没有掉一颗,镶满口的道理,所以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狠抓‘精’把握‘准’,方法‘精’对象‘准”’,选题‘精’答题‘准”’,选人‘精’用人‘准’,千万不能出现‘拔苗助长’的现象”,这是他对精准扶贫最朴实的看法。

  反复走访调查了村里的特困户后,更藏加认真分析致贫原因,因人而异,详细规划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他明白精准扶贫不是盲目地垒大户,村级产业发展不起来,扶贫攻坚的基石就不甚牢固。为此,他专门走访了村良种牦牛繁殖基地,通过调查了解,牦牛良种繁殖场当下的存栏量远超实际需求,也就说明存栏“吃闲饭”的太多,反而影响了收入。如何把过剩产能转化为优势产业?这是一道难题。“转化产能不是整钱换零钱,数量变了价值依然不变,而是要追求质的飞跃”。他开始咨询畜牧专家、上网查资料,结论是保持当前良种牦牛存栏的40%,60%可发展乳牛养殖,与此前比,投入一样多,收入却大幅提升,村民就业面又有了新的拓展。

  三巴村传统的羊皮鞣制技术在县城小有名气,何不将此充分利用?有了这个想法,他立马动身前往羊皮鞣制作坊,与技术人员深入沟通,共同勾画着把羊皮鞣制产业发展壮大的蓝图。“只有形成产业、技术创新、产品精细化,销路何愁不广?收入何愁不涨?就业何愁不增?”这不是简单的1+1=2,而是1+1>2啊。

  村里的鹿场是唯一较上规模的产业,但碍于鹿产品生产只限于初级,说白了就是出售鹿肉和下水罢了,毫无深加工可言,产品附加值低,收入增加难度大,抵御天灾、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能力弱。他专门登门拜访,鹿场负责人对此欣喜万分,二人想法不谋而合,通过深入探讨,他们一致认为产品深加工先从包装入手,先易后难,先粗后精,逐步推进、逐步完善,最终向着高端产品行列迈进。

  懂法律、晓语言、悉习俗是更藏加的优势,尤其是在农牧区,懂法律的人依法行事理直气壮;通晓语言则与群众沟通交流毫无障碍,更有亲切感;知悉风俗的人在当地行事更容易得到群众的认同,在藏区做群众工作,就需要他这样的人。现在三巴村已然装进了他的脑海中,村委有难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村里有矛盾总要找他化解,他说自己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三巴村人。

  与民共商脱贫对策,立足优势抓好抓实

  王志俊是循化县查汗都斯乡中庄村的“第一书记”。他带着扶贫工作队深入一线开展调研,积极谋划扶贫思路,扎实开展前期识别,落实帮扶措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在他的带领下,中庄村扶贫工作扎实有序推进,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扶贫政策咋宣传?精准扶贫启动之初,王志俊把宣传工作作为突破口,通过召开动员大会、集中座谈、走访入户等形式,向广大群众认真传达中央和省、市、县精准扶贫动员部署及工作会议精神,明确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意义、具体目标和相关要求,把统一思想认识作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第一仗”。积极与党员群众进行不定期座谈,探讨推进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意见、建议,认真梳理,专题研究,跟群众打成一片,让党的精准扶贫政策家喻户晓,得到了村“两委”班子、党员和群众的支持。入村以来共召开各类会议8场次1600人次、走访群众220户、悬挂横幅12条、办板报15期、发放宣传资料530余份。

  在逐户走访时,王志俊对每个家庭的院落、房屋和室内情况拍摄了照片,以备建立图片资料。对309户农户进行摸底调查这一项基础工作就扎扎实实地做了两次。全面掌握了农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贫困状况,特别是对五保户、特困户、残疾人反复进行复核确认。在精准识别贫困户过程中,他带领工作队成立了精准识别工作领导小组、评议小组、监督小组。在先后五次识别过程中党员群众参与率达到了100%。针对反复摸排确定的61户贫困户贫困实际和列出的重点难点问题,认真梳理以开展划区轮牧、建设养殖小区、乡村旅游等为主的扶贫发展思路7个。在深入走访调研的基础上,按照“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总体思路,坚持因户因人施策,结合本村实际认真制定脱贫项目,立足项目优势推动扶贫攻坚。在王志俊的组织下,一批立足产业帮扶、带动企业帮扶、推动社会帮扶的扶持项目已经提上实施日程,并逐步推进。

  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扶贫助困

  责任是落实工作的保障,行动是取得成效的关键,而感情则是服务的内驱动力。如何做好扶贫工作,既不辜负党和政府对自己的信任,又不让新华村的百姓用怀疑的眼光看自己,李敏把“责任心要强、感情要深、行动要实”作为自己扶贫工作的定位,时刻铭记在心。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新华村下辖6个社,共有993户,4038人,由汉、回、藏、蒙、土五个民族组成,是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的一个大村,全村共有党员45名,其中村“三委”班子成员由12名党员组成。“以前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入户对我触动很大,扶贫工作比我想象中要困难,作为‘第一书记’,责任心要强,必须扑下身子,放下架子,踏踏实实去干工作,设身处地地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带着感情去服务。”李敏在民情日记中深有感触地写道。

  为了使精准扶贫工作起好步,李敏把“三靠两发挥”(靠组织、靠团结、靠民主;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作为开展扶贫工作的关键,及时成立了新华村贫困户入户调查工作领导小组,以社为单位,组成7个调查组,并借鉴“五看”做法,因地制宜地设计了“走访入户9询问”,促使调查摸排工作科学有序进行。

  进村工作以来,李敏坚持“入户调查,村评议,乡审核”的原则,多次组织召开由村“三委”班子成员、驻村工作队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民主评议会,实现了摸排全面,调查详实,登记准确,定性合理。对32户低保户104人、7户贫困户26人的建档立卡工作,确保了新华村贫困人口甄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同时,按照“一户一人一策”的帮扶计划,研究制定了《郭勒木德镇新华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我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如今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再通过我个人和扶贫工作组实实在在的工作和努力,多方力量汇集在一起,贫困群众肯定能过上好日子。”李敏在民情日记中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积极协调新华村共建帮扶单位,由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召开了中信国安、晟世华龙等4家公司共同参加的协调会,现场协调落实共建资金15万元用于新华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扶贫先扶智、扶智先学技”,对该村一些无业青年进行统计摸底,并以“阳光工程”为依托,主动到就业局协调落实无业青年技能培训事宜,通过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脱贫,举办了50人的挖掘机培训班……一点点、一滴滴,李敏在努力。

  联动出活力,联动出效益。这些扶贫攻坚的第一书记们正是充分运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好机遇,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通过自己这一小小的杠杆,撬动着脱贫致富的美好明天!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