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旧版入口
 

分享到:

走基层,捧一把泥土芬芳

来源:    作者: 于生妍    发布时间: 2016-11-11 15:36    编辑: 张启杰

  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才有感动。近日,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编采人员集体来到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沉下去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在行走中感受基层的变化,在观察中寻找文化的脉动。

  唱响脱贫富民曲

  循化县位于青海黄河谷地,6月的循化气候温润,生机盎然。27日一早,党刊全体编辑记者抵达循化县境内。循着山路,大家首先来到了省委宣传部联点扶贫地——尕楞乡。

  尕楞乡位于循化县城西南角,是循化县最边缘、最贫困的半农半牧乡镇。地形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全乡贫困人口485人,群众经济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农作物以及部分劳务输出。

  一到乡政府,杂志社编采人员就与尕楞乡有关领导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了尕楞乡扶贫工作进展以及生态旅游情况。

  去年尕楞乡牙尕村遭遇了特大洪灾,受灾后,省委省政府和海东市、循化县高度重视,迅速组织抗洪抢险,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西明代表省委亲赴现场看望慰问当地干部群众,指导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目前灾后重建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编采人员在尕楞乡 王冬燕 摄

  走在河道边的马路上,看到新修建的河道治理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修建桥梁3座,河道周围路面干净宽阔,村里环境清新整洁。乡长才旦感慨地说,在省市县的高度重视、合力帮扶下,尕楞乡扶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住房、产业、乡村公路等正发生着巨大变化,但要想彻底改善乡里群众的生活面貌,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我感到肩上的责任还很重,需要走的路还很远。

  四面环绕的青山,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尕楞乡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依托秀美的自然风光,尕楞乡充分发掘生态旅游资源,清新洁净、宜居宜游的人居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最好的天然条件,“扶贫,就是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山坡上一座座白色的旅游帐篷成了这万绿之中的美丽点缀。

红军小学 李继军 摄

  随后大家来到牙尕村部分贫困户家中。走进任青杰家,大家热情地将带来的米面油、书包及慰问金交到他们手上。“家里人身体都好吗?孩子成绩怎么样?”得知今年家中有参加高考的学生,党刊编辑们都关切地询问着。了解到家中还有一女孩辍学,杂志社决定开展助学帮扶活动。夏吾旦正家的房屋,去年被洪水冲击后损失很大,在政府的帮助下,又重新盖起了新房,她拉着编辑们的手感动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让我们没有受苦。生活越来越好了。

  ……

记者采访探望老党员下吾吉 许籍尹 摄

  杂志社编采人员还看望慰问了牙尕村82岁老党员下吾吉。她1959年开始就担任牙尕村支书,在任30年,她的大儿子也担任过村支书。普通一家人,两代老支书。下吾吉真诚地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感到骄傲,感到自豪,不忘党的恩情。

  虽然已82岁,下吾吉仍然思路清晰,给大家讲述着她的难忘经历,使每一位编采人员的内心都深深地为之感动。

  不能忘却的纪念

  到达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时正午刚过,一下车,就被这里浓浓的红色文化氛围感染。“这里是全国唯一一个由西路红军战士创建的红色村庄——红光村。”

  伴随着红军小学校长马明全的讲解,大家彷佛走进了那段不寻常的历史。

  75年前,红军战士就把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大地上,他们和当地朴实的撒拉族、回族群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战士们也始终发扬着红军革命优良传统,紧紧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一起修建了红光村、清真寺和红军小学。

  “红军战士坚信‘红军一定会胜利,革命一定能成功’,他们牢牢记住了自己的信念,并且坚守着。”马校长动情地说,“这个清真寺保存得非常完整,这是撒拉族之乡的红色密码。”

  大家还参观了全国首座民间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这里共陈列资料照片80多幅,实物20余件,以及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事迹展板,这套图文并茂的89块展板,详细介绍了红军西路军的历史……越过历史沧桑,去触摸那历史背影的厚重,不由的肃然起敬。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靠8000多万的党员,更要靠13亿全国各族儿女。我作为非党员,用这样的身份宣传党、拥护党、热爱党,意义更大,我将带动更多的非党员去爱国爱党。”

  马校长的这番话赢得了在场所有人的热烈掌声。

参观红军小学 李继军 摄

  “今天的这一课是我听过最生动的一堂党课。我们仿佛走进了那段艰苦的历史,同时也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场的编辑记者都激动地说。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

重温入党誓词 李继军 摄

  在鲜红的党旗下,党员们紧握右拳再次庄严宣誓。这红色映衬着一颗颗爱党的红心,高昂的铮铮宣誓声响彻红光村文化广场。

  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

  大家满怀深情地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每个共产党员,都曾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今天在党旗下重温誓词,让我们深受教育,这是对信仰的坚守,也再次大声道出了我们对党的一片忠诚。

  探新闻之源,寻新闻之根

  群众在哪里,基层就在哪里,新闻之源就在哪里。

  “渠道治理情况怎么样?进展顺利吗?期间遇到了什么问题?”在尕楞乡牙尕村新修建的河道旁,记者正拿着纸笔,一边做记录,一边提问。

  在田间地头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动真情,这是践行“三深入”的根本途径。

  “参加红光村修建的有多少人?”在红军小学,一听完马校长的讲解,记者就已经准备好纸笔,和他详谈起来,对史料进行更深入的挖掘。

  “这个‘撒拉人家’太漂亮了,都是实木大房,木雕工艺真厉害!”走进街子镇撒拉人家大院参观,记者发出由衷感叹。院子里种着芍药、牡丹、梨树、苹果树、李子树,藤架上还有葡萄,一边参观一边和当地就业局的负责同志交流,询问当地就业情况。

  来到清水乡,记者认真观看了楼前“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的展板,乡党委副书记韩永辉介绍了清水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情况。

循化波浪滩生态观光园 会议中心立面效果图

  记者还观看了青海循化波浪滩生态观光园平面图,听项目经理韩旭做详细介绍:

  “项目计划总投资46.4亿元,建成后,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体育及民族文化展示带动全县经济增长,每年拟招揽旅游人数200万人次以上,年可实现旅游、养殖及各种土特产品销售等经营收入10亿元以上,利税2亿元以上,可带动农村贫困劳动力14000多人就业。”

  ……

  “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不只是建议。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

  只有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用富于时代感、现实感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方式,把握时代主题,讲好中国故事,才能做好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做好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