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旧版入口
 

分享到:

锚定“四个转变”奋力开创青海工作新局面

来源: 青海《党的生活》    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4-13 15:29    编辑: 朱月琴

  编者按:

  连日来,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在全省干部群众中持续引发热议。大家一致认为,全会深刻分析了我省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阐明了青海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蕴含的机遇,要求在谋划工作中,既要站在青海看青海,又要跳出青海看青海,还要面向未来看青海,各项工作围绕“四个扎扎实实”来部署、来推进、来检验,努力推进青海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全会提出的一系列治青理政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特别是“四个转变”的理念,对于凝聚全省人民的共识,汇聚全省人民的力量,加快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系统行业不同,奋斗目标一致。本期《昆仑讲堂•面对面》,记者采访了四位不同战线线上的党员领导干部,请他们谈谈如何科学把握国情、省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如何在此基础上锚定“四个转变”奋斗目标,推动“四个扎扎实实”落地生根。敬请读者关注。

  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先导区 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城中区委副书记、区长吉辉

  刚刚闭幕的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议提出的“四个转变”理念在全省干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省委书记王国生在全会上的讲话明确提出了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为我们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实现“四个转变”指明了方向。今后五年,城中区委、区政府将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做全面深化改革、构筑“四梁八柱”的具体实践者,提升核心城区的工作标准,朝着“首善之区”的高标杆努力,不断增强中区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引领经济绿色发展新方向,为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贡献力量。以党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立足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南川发展新定位,突出绿色循环经济发展,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有序推进生态治理与修复,增强绿色发展承载力。高标准完成大南山三期绿化造林任务,全力打造南川红色主题公园和大南山生态涵养带,铁腕推进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坚决消除固废污染。同时,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传播绿色低碳理念。

  开创民族团结创建新局面,为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贡献力量。进一步打开眼界、拓宽思路,自觉从全省大局思考问题、谋划工作,抓住团结和进步两个关键,一手抓稳定,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力点,形成各民族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的强大合力;一手抓发展,继续抓住国家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机遇,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着力推进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着力转变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紧抓国家发展新机遇,为实现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贡献力量。加大区属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围绕“点、极、带”部署,不断培育和服务园区产业,依托工业园区的带动和辐射功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抢抓锂电池需求快速增长期,支持泰丰先行等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配合园区做好锂电池正极材料和电池隔热膜等重点项目。利用千亿元锂电落户南川工业园的契机,逐步形成新能源汽车制造产业链。支持藏毯绒纺等产业,围绕转型升级加快研发下游产品。加速推动工业产业发展,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助推工业经济发展转型,加速引进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文化创意设计等设计企业总部,积极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前沿技术,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后劲。建设新的会展中心,进行重要商务活动和商品展示,将其作为西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发展战略的国际交流平台。

  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为实现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贡献力量。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绿色发展理念,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夯实基本面、增进新动能、打造增长点。继续调优农业结构,以泉尔湾塬园区建设为主攻方向,着力打造设施农业基地亮点,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提高产业化程度,努力创建蔬菜知名品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重点扶持一批生产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养殖企业,带动我区畜牧业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倡导养殖业出川上山,推进以草促牧工程,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促进更多的优势产业落地中区,为城乡居民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和更好的就业机会,促进近郊社会农民向市民转变,带动农民增收,实现贫困农民一同迈向小康。

  海西人才工作如何践行“四个转变”

  海西州委组织部副部长、海西州人才办主任严晓琴

  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体会议上,王国生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四个转变”的理念,增强了全省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精气神”。人才工作作为推进海西产业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证,如何积极践行这一理念,有效助推“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以强烈的人才意识催化人才优先发展。海西自然条件艰苦、人才匮乏,我们在做人才工作上必须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积极的行动、更加真诚的付出、更加柔性的方式,为创新发展汇聚人才、聚集人气;必须站在时代高度,瞄准时代前沿,牢固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勇于破除不合时宜的陈腐观念和落后思想,学习和借鉴国内先进人才理念,全力构筑人才竞争优势。

  重点开发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持续推动我州“百人计划”等人才新政全面贯彻落实,以产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开发高层次人才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提升人才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不断创新引才引智的思路和模式,鼓励支持重点企业、工业园区、科研中心、教育、卫生等用人单位,主动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特别是重点高校、“两院”院士、重点企业的对接洽谈,争取大院名所的支持和配合,努力在高层次人才引进的质量和数量上得到提高。同时,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人才政策创新为保障,为人才提供精准、高效服务,并充分运用好对口援青平台,变资金援青为人才援青、变项目援青为智力援青,使对口援青工作成为海西引才的增长极、用才的新高地。

  强化本土人才培养筑牢人才发展基石。在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本土人才发展环境,更加注重对本土人才的培养,提升现有人才的能力素养,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活力,使人才真正发挥出更加突出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项目为抓手、市场为重点,培养企业经营管理实用人才。利用各类中长期培训班、“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对口支援平台等,培养专业技术实用人才。依托柴达木职业技术学院,整合州内职业教育资源,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和“工匠式”人才队伍。通过加大对生态畜牧业、枸杞特色种植等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着力培养带动发展柴达木特色农牧业产业的实用人才。同时围绕盐湖资源综合利用、光伏光热发电和储能技术等方面关键技术,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

  扫除体制机制障碍使人尽其才用当其时。通过出台并强力实施《海西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围绕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十三五”时期我州“2456”总体要求,聚焦人才管理、培养引进、评价激励等重点环节,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形成适应海西州情、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人才制度特色,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海西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自觉践行新思想、新理念,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大省而努力奋斗

  黄南州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吉德

  省委书记王国生同志在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上提出“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这一新思想、新理念,突出了民族工作在全省工作中的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地位,是创造性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的生动实践,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描画了新蓝图、指明了新路径,对于推动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多年来,连续在全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次省委提出“努力实现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的新思想、新理念,既是对我省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成果的充分肯定,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全局出发,统筹谋划和推动青海民族工作的一次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是重大战略思考和引领,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标志着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是推动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坚持全省发展战略布局的同时,着力推动藏区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发展,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是实现长治久安的固本之策。通过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长治久安的突出问题,确保全省社会大局长期和谐稳定。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大省,是提高党在民族地区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有利于各级党员干部不断深化党在民族地区执政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提高战略思维和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治青理政的本领。

  融入国家战略 加快新青海建设步伐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方立江

  前不久闭幕的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3·10”重要讲话、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处理好“六个关系”,加快推进“四个转变”,为不断夺取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新胜利奠定了良好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陆续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这既蕴含着青海发展的诸多良机,也同时面临着新的挑战。增强战略思维,强化战略谋划,积极对接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既是准确把握大势,科学判断形势,顺应发展趋势,牢牢把握大局的客观需要,更是深刻把握省情,科学谋划发展战略,实现加快发展的机遇和平台。要对接国家战略和重大政策,就要科学审视省情,正视短板,突出优势,正确把握自身地位,将国家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到青海发展战略构想。

  努力实现“四个转变”。省委十二届十三次全会上王国生书记提出的“四个转变”,站在青海看青海,又跳出青海看青海,还面向未来看青海,直面青海发展面临的挑战,揭示了青海发展蕴含的机遇,指明了青海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是青海省情认识与把握科学化的新提升,为我们认识省情、谋划发展,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它契合了中央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有效衔接和延展了青海发展战略,也是国家战略与青海地方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路,对于我们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提出了科学系统的战略构想。

  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四个扎扎实实”既是立足青海提出的发展任务,也是站在全国高度对青海提出的新要求。科学把握“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必须要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中对青海在国家全局工作中的定位和要求为根本遵循,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转变,实现发展战略思路的大转变,才能开辟青海发展的新格局,更加自觉地将“四个扎扎实实”作为青海实现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凝心聚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

  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青海发展底子薄、任务重,扎扎实实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是青海实现新发展的首要任务。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正是着眼破解发展难题、补齐发展短板,集中反映和适应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客观要求。坚持创新发展,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建设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和谐稳定,推动区域、城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发展,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壮大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文明强省;坚持开放发展,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对口援青水平,拓展合作共赢的新空间,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坚持共享发展,持续加强和改善民生盛业,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只有坚持这五大发展理念,才能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实现“四个转变”,加快青海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

  深度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党中央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构想,青海与沿线各省区同步迎来了扩大开放、加快融入发展的新机遇。青海在国家战略中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凸显战略地位:发挥古丝绸之路的地缘优势和战略通道地位,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搭乘国家战略的政策快车,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国际和区域物流流通的经济走廊,建设我国西部的交通枢纽;发挥青海三江源头的绿色屏障作用,突出“循环”和“特色”这两大主题,在加强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同时,着力打造高原绿色品牌,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自觉担当维护国家稳定的历史使命,通过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落实新时期中央治藏方略,为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作出新贡献。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