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时政要闻 | 理论学习 | 党建巡礼 | 基层视线 | 党性修养 | 基层信息 | 文化生活 | 广闻博览 | 编读互动
现在的位置: 青海党的生活网首页轮显
党的“声音”在民和田野落地生根
来源: 海东时报
发布时间: 2020-03-26 11:20:40
编辑: 朱月琴

脱贫户的养殖产业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日子再穷,双手勤了,希望就近了;大山再远,干部的脚步勤了,与老百姓间的距离就近了……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县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

  从3月1日开始,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组织开展以“鼓干劲、稳脱贫、迎小康、控疫情”为主题的千名干部下乡活动,“第一书记”、扶贫驻村工作队以及抽调的宣讲干部走村入户,用老百姓听得懂的家常话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解读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增强百姓脱贫致富的信心。

扩大经济作物种植规模

  靠政策变了村庄穷样子

  春风拂面,阳光沐浴着四面环山的那片山坳,铺好地膜的农田如同披上了银装一般,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村民们拿着小板凳陆续往村委会小广场赶来。

  “来,大家往里坐一坐,听听来自中央和省委的‘声音’。”说话的是前河乡党委副书记王登奎,他和副乡长张子昂早早地来到了村里,和县委宣传部下派的宣讲干部们一起为老百姓宣讲“一号文件”精神。

  “一号文件提出,农民工失业后,可在常住地进行失业登记,享受均等化公共就业服务。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将符合条件的返乡创业农民工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范围。最近我们县上也出了农民工返工复工的相关优惠政策,大家有没有出去务工的意愿呢?”

  “说起务工啊,我们村上还是挖虫草、摘枸杞的多。”

  “还是让年轻人们出去打工,我们在家养养羊。”

  “只要肯吃苦,去南方企业打工,既有优惠政策,还能保证每月都有稳定的收入。按一个月4500元算,一年下来就是5.4万元,自己花掉一些,带回家的至少有4万元块钱。”宣讲干部陈海玉和在场的村民们互动了起来。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当谈到助农增收,脱了贫的朱永生信心满满,“儿子、儿媳外出打工,我种了玉米,还养了20几只羊,一年也有上万块钱的收入,今年我还打算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哩。”

  随后,宣讲干部们来到了田地里。脱贫户朱永龙正和邻居一起铺地膜。

  “老乡,备耕春播中还有什么困难吗?”宣讲干部李国廷开了口。

  “过去,村子穷,家里更穷,一家人的生活很是紧张。后来,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进了村,我们一家住上了新房屋,有了发展产业,帮扶人还经常到家里来给我们出点子、想办法,种上的玉米、土豆,品相好的自己吃,品相差的可以喂喂牲畜,赶上丰收还能拉到集上去卖。现如今脱了贫,暂时的困难还真没有……”说着,朱永龙擦了擦脸上的土便笑了起来。

  丰二村是前河乡的一个非贫困村,全村共有9个社,且分布分散,由汉、回、土三个民族组成,共有185户733人。

  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有些人家选择了举家搬迁。而选择继续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依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凭借勤劳的双手,扩大种植面积、发展养殖业、外出务工……日子一天天也好了起来,除了两户低保兜底户,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宣讲组宣讲“一号文件”精神

  善思变富了群众“钱袋子”

  春耕时节,走进前河乡芒拉村,整齐划一的农家房屋,干净整洁的村道环境,忙碌热闹的劳作田间……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芒拉村是前河乡的贫困村之一,全村199户779人,主要以土族、汉族为主。全村精准识别建档立卡6户14人。

  2016年,芒拉村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底,芒拉村整村退出贫困。

  “除了农忙时节,不能外出打工的人都在家闲着,为什么不在发展扶贫产业的基础上再干点什么?”在“第一书记”甘继武的引导号召下,风险相对较小、留守的老人妇女都能干的土鸡养殖业在芒拉村热了起来。

  “近期出售了120只,一只平均卖150元,现在还存栏180只。目前来看,收入还是可以的。”脱贫户朵为伟对这一产业十分看好。在芒拉村,近期售出100多只土鸡的农户不在少数。

  放眼芒拉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鼓起了贫困户的“钱袋子”。大家说,鼓起“钱袋子”的同时,脑袋更要“富”起来。

  为了将“一号文件”真正传达落实到位,甘继武还深入农家炕头、田间地头,结合脱贫攻坚、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等向农户进行宣讲,同时了解和解决农户在备耕春播中遇到的困难。

  “党和国家把我们农民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学了‘一号文件’以后,感觉自己也吃了一颗定心丸,更加坚定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朵为伟很是感慨。

  “第一书记”甘继武说,今天的脱贫成果来之不易,作为“第一书记”,当下最重要的就是帮助脱贫户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引导群众提高素养,提升发展的精气神,争做新时代的“新农民”。

宣讲现场

  办实事暖了群众心窝子

  大山深处,339户1396位土族群众沿沟沿岭而居,10个社分布分散,闭塞、贫穷,曾一度是这个村子的代名词。如今,村子已经脱贫,村民在幸福道路上也踏稳了脚步。这里就是官亭镇梧释村。

  阳春三月,正是播种希望的时节。梧释村的田间地头,人头攒动,村民们挖坑、放苗、覆土,正移栽着樱桃苗木,放眼望去,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苏书记把‘一号文件’与村上的变化结合起来给我讲,还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致富奔小康、建设美丽家园的信心。”村民朱向忠说。

  自千名干部下乡活动开展以来,作为“第一书记”的苏志强,一手抓政策宣讲,一手解决群众当前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梧释村在2019年开始种植樱桃、核桃等经济作物,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了继续提升产业发展,巩固脱贫成果,苏志强引导群众通过扩大种养殖规模,不断增加收入。今年,村上新办了3家养殖合作社,协调民和县福泰农林有限公司把原本种植的50亩樱桃扩大到了200亩,500亩核桃扩大到了800亩。

  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了确保春耕不误农时,苏志强又协调了240亩洋芋种子和240袋有机肥,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

  为了持续增加群众收入,苏志强依托村集体经济,让1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保户到保洁、护路、护林等公益性岗位工作,并为他们购买了意外险。与此同时,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去江苏务工。

  “一号文件”带来的希望犹如春风化雨,滋润着百姓的心田。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惠民实事,让党的惠民政策在农村落地生根,广大群众更加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为民解忧的“温度”。走进农户、深入田间,感受到的是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看到的是他们脸庞上幸福的笑容……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分享到:

   
 
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中国网 | 党建网 | 求是理论网 | 央视网 | 博看网 | 学习时报 | 宣讲家 | 青海日报 | 青海广播电台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08000131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2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