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时政要闻 | 理论学习 | 党建巡礼 | 基层视线 | 党性修养 | 基层信息 | 文化生活 | 广闻博览 | 编读互动
现在的位置: 青海党的生活网首页轮显
【牢记总书记嘱托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绿色输出还靠以“质”取胜
来源: 青海日报
发布时间: 2021-10-19 10:45:44
编辑: 王海莲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牦牛藏羊实现可追溯;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不断上升;有机监测认证草原面积不断扩大;“青字号”品牌效应不断释放……如今的青海正朝着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目标扬帆起航,坚定前行——

优良的雪多牦牛品种助推牦牛产业发展壮大。

昆仑山下有机枸杞种植基地。

绿色防控助力荷兰豆绿色生产。

青贮玉米饲料种植基地。

  在青海这片以绿色为底色的土地上,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提供了不可复制的优势。多年来,我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开发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牦牛、藏羊、青稞、乳品、枸杞、菜籽油、燕麦、蜂蜜等系列产品,狠抓产品质量,开展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使青海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产品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绿色生产从源头到终端

  优质牧草、精准控温、全自动吸奶;机械手臂、无菌车间、智能化监控,这是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良种奶牛场中呈现的景象。

  优质乳品来自于优质的奶源,为从源头确保奶源的绿色、有机品质和质量安全,青海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青海江河源投资集团旗下1954年建场的青海天露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引进瑞士布勒公司成套饲料生产线,在海东市工业园区建设了50万吨国际先进的配合饲料生产基地,建立了先进的饲料化验室,其生产的“江河源牌”牛羊料被中国绿色食品协会认定为“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是我国唯一的绿色饲料。同时,公司还在当地流转了农民土地,种植玉米,建立标准化青贮饲草料种植基地,并循环利用了自己奶牛养殖场的有机肥。

  为打造青藏高原绿色、健康乳品,近年来,江河源集团先后投资上千万元,引进世界先进的乳品检测设备,全面提升了乳品质量检测手段和效率。

  天露乳业在海东市乐都区、海南州贵德县所建立的良种奶牛场,凭借当地丰富的牧草资源优势,采取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与当地农户签订长期生产收购协议,稳定和加强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扶贫龙头企业,江河源主动投身精准扶贫行动中,同青海省内的牧草种植户、牛羊养殖户、油菜籽种植户有着紧密的合作,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尤其是位于海南州贵德县的贵德牧场自2012年生产以来,共带动农户2400余户,其中贫困户1266户;每年流转土地134公顷以上,种植青贮玉米,每年给1266户贫困户支付固定红利120万元,共支付红利款1000余万元;改善了贫困户生活水平,推动了周边农户种植饲草料的积极性。

  为了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优势,打造百年乳企,江河源集团副总裁罗生明说,天露乳业进一步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同时集团公司生产高效有机肥,对治理当地耕地污染,改善土壤环境和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此外,立足企业技术创新,青海江河源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自主研发油菜籽脱皮、微波破壁、远红外杀菌焙炒技术、原生态古法静压榨等多项专利技术,建设了一条年产8万吨的原生态绿色、有机油脂生产线。生产的江河源系列菜籽油、亚麻籽油充分保留了菜籽油固有的香味,油品味道香醇是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健康、营养高端食用油。

  据了解,江河源集团研发的油菜籽脱皮专利技术,脱皮率达92%以上,最大限度去除了菜籽皮中所含的单宁、植酸、色素、皂素等抗营养因子物质;同时为了充分保留菜籽油固有的香味,避免香味因加热水化脱水时挥发流失,技术团队通过不断摸索试验,改变高温水化的精炼模式,浓香型原油采用冷炼、冷冻、冷滤,高端油采用冷榨、冷冻、冷滤的工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油品香味和营养成分,显著提高了油品质量;脱皮冷榨菜籽油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是色、香、味俱全、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的高品质原生态食用油,有“东方橄榄油”美称。

  把好品质安全的第一关

  “自2020年初,从县到市,所有从事蔬菜、水果、畜禽、禽蛋、养殖水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严格执行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要求的基础上,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正式实施……”

  “用了合格证,西红柿价格有提升。品牌农产品带证销售,比原来价格总体上提高了10%。”青海鲁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种植的西红柿因为“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的办理,更显自身的“价值”。

  自2019年全国启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工作以来,我省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在34个县3802个生产主体开展了试行工作,目前已开具合格证65万余张,带证上市农产品32.6万吨,合格证试行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营造了“自我承诺、合格证让农产品更安全”的社会氛围。

  “合格证相当于农产品的身份证。推行合格证,建立健全了生产主体名录,将监管重心从后端检测前移到生产过程指导和服务,提升了基层监管的针对性,促进了产管衔接,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看来,作为农产品的认证标识,合格证微观呈现产品信息,受到了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欢迎,带证农产品好卖了,价格也提高了。同时完善了监管制度,压实了主体责任,合格证是生产主体的承诺书,要求主体对自己的用药行为负责,对上市农产品质量负责,通过试行,提高了生产主体质量安全意识,强化了自控自检措施,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升。

  同时,我省将推广绿色生态种植养殖方式,集成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进青海特色优势作物用药登记及农残控制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实现已实施合格证主体100%信息可查。督促指导生产重点品种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在农产品上市时开展检测。

  在市场准入管理方面,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办者和销售者查验并留存重点品种的可溯源凭证和产品质量合格凭证。对无法提供可溯源凭证的禁止入场销售,对无法提供产品质量合格凭证的进行抽样检验或者快速检测,检测结果合格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一年多来,我省高位推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试行,将其纳入了各市州政府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考核指标,各地政府农业农村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将达标合格证试行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加强组织保障,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加强互联互通,一方面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推行合格证制度,另一方面建立上联农业农村部、外联市场监管部门、下接生产主体的合格证推行机制,逐渐筑牢了网格体系,质量管控逐层加码。各地各部门在试行合格证的同时,强化日常监管工作,全省共组织带证农产品监督抽查6400批次、快速检测1.8万批次,对开证主体开展巡查检查600余次,对发现的生产记录不规范、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不到位等问题,迅速督促整改落实。

  青海省市场监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是上市食用农产品的“身份证”、生产者的“承诺书”、质量安全的“新名片”。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有利于加强企业质量安全内部控制和诚信自律,也可以让问题农产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询,责任可追究,确保百姓“菜篮子”安全,进而提升青海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记者手记:全产业链成就绿色品质

  从“示范省”到“输出地”,近年来,我省绿色农牧业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化肥农药“双减”行动实施面积20万公顷;品质优、无污染的冷水鱼走向国际市场;营养特性明显的青海农畜产品如:青稞、马铃薯、枸杞、牦牛肉等,健康价值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从良好的生态到绿色的生产,我省一步步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获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也逐步增多……这些逐步壮大的绿色生产规模也正在彰显着青海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前景和方向。

  然而,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无法真正彰显出“绿色农产品”的内涵。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受到产地环境、品种、投入品、栽培、收储运加技术及产品分等分级与检测追溯等多环节影响,任一环节都会影响下一环节,只有把全产业链纳入标准化轨道,才能生产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

  记者在采访我省绿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时也切实感受到,只有在生产过程中做到绿色有机生产,实现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才能真正成就“青字号”的品质特征。

  首先,从农产品种子源头上进行筛选、培优品种;在生产过程中借鉴先进经验和技术发展智慧农业,提高生产效率,推进高效种植(养殖),提升营养品质与健康价值;并制定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系列标准、分等分级标准,产品质量标准,实现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地”。

  其次,加工企业要积极推动产地与精深加工,搭建电商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生产拉动作用,推进三产融合,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能更大一步提升农畜产品价值。

  同时,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也是必不可少。从源头种养殖到生产加工,再到流通消费的全程质量监管,也要达到相关标准,以“全产业链标准”来要求自身,成为市民百姓消费放心,吃着安心的绿色食品,让“监管”成为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闭环”中的最关键节点。

  在全产业链标准化绿色生产的同时,还要发挥大美青海生态地理资源优势,发掘青海农产品品质内涵与营养健康价值,在品牌营销上下功夫,积极打造“青字号”农畜产品公用品牌;培育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提升农畜产品价值,以“叫得响”为目标,强化“青字号”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分享到:

   
 
  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中国网 | 党建网 | 求是理论网 | 央视网 | 博看网 | 学习时报 | 宣讲家 | 青海日报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19000163号-42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20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1-613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