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经纬 | 学思践悟 | 昆仑短评 | 组工论坛 | 党建巡礼 | 人物先锋 | 基层视线 | 基层信息 | 文化视野 | 昆仑走笔
  现在的位置: 青海党的生活网 广闻博览
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 2022-03-31 09:01:44
编辑: 许籍尹

  从互联网的第一个表情符号“:-)”到如今风靡一时的“玲娜贝儿”,其间跨越了39年。1982年,卡耐基·梅隆大学的法尔曼教授创造了微笑符号“:-)”,在由文字字符长时间“统领”的在线交流场域打开了全新的想象力空间;而横向表情符号“颜文字”的出现,又将网络符号的表情达意功能往前推进了一步。

  emoji在1999年接过接力棒,促使表情由字符组合转向图形化;2006年,中国传媒大学动画系学生王卯卯创作的“兔斯基”系列表情,则标志着表情包正式走入“动态时代”。随着各类自制表情在互联网上的逐一亮相,表情包逐步成为在线社交场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六成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不能脱离表情包:“没有表情包的聊天失去了灵魂。”

  学者李玮在《中国网络语言发展研究报告》中写道:“表情包是互联网时代社交领域的副语言,它的出现以及流行宣示着表情这一人类作为万物之灵长的独有符号化沟通方式从线下迁移到了线上。”而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为表情包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图胜千言,既是“润滑剂”亦是“圈层密码”。

  有研究分析,除了年轻群体的总体文化属性外,不同的表情包还可能会折射出各种亚群体的文化。“很多表情包是在特定的社区或群体中产生与传播,或代表了特定群体的兴趣与趣味,也可能与某些群体的集体记忆相关,因此,一些表情包中还加载了亚群体文化的密码。”

  “如果能把过去十几年的表情包话语变迁做精细的整理,做成一个展览,比如哪年流行什么‘梗’,哪年哪个系列的表情包最流行,那我一定会去看看,一定满满的都是回忆。”很多大学生感叹道。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中国网 | 党建网 | 求是理论网 | 央视网 | 博看网 | 学习时报 | 宣讲家 | 青海日报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19000163号-42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20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1-613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