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经纬 | 学思践悟 | 昆仑短评 | 组工论坛 | 党建巡礼 | 人物先锋 | 基层视线 | 基层信息 | 文化视野 | 昆仑走笔
  现在的位置: 青海党的生活网理论经纬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来源: 青海《党的生活》
发布时间: 2022-04-02 08:43:19
编辑: 陈 奇

  环境美不美,生态好不好,关系人民福祉和永续发展。“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守护最普遍的公共利益和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对环境保护和民生发展有着深邃的思考,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主要内容——生态民生观。生态民生观既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展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伟大智慧。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决议》指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这是对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巨大成就的高度概括。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胸怀“国之大者”,作答“民之所望”,牢牢把握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思想的光芒点亮未来征程。生态民生观从思想的高度、哲学的深度、超强的实践性出发,将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美好生活、人民幸福融为一体,充分彰显了总书记深切的为民情怀和执政追求,同时将指引新时代中国行稳致远。

  生态民生观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民生观的理论精髓。生态民生观的形成,从马恩经典著作中能够找到遵循和依据。尽管在马克思的作品中,没有明确论述环境和民生的具体内涵,但表达的思想理念有所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本身就是坚定的无产阶级,终身追求的目标就是维护和保障民生权益,就是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使每个人都能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阐述及表达隐含了深刻的生态意蕴,是生态民生观形成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阐述了生态、环境、衣食住行等是人们的最正常最基本的需要,比如新鲜空气、住所、运动、食物、交往等。他也进一步阐述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退化随之会影响工人生产生活,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异化劳动与自然形成敌对。“对于工人来说,甚至对新鲜空气的需要也不再成其为需要了。人又退回到洞穴中居住,不过这洞穴现在已被文明的污浊毒气所污染,……光、空气等等,甚至动物的最简单的爱清洁习性,都不再是人的需要了。肮脏,人的这种堕落、腐化,文明的阴沟,成了工人的生活要素。”这段经典论述恰恰说明生态的破坏与退化会导致民不聊生。恩格斯也有同样的意思表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阐述到:在伦敦、曼彻斯特等这样一些工业化较发达的大城市遭受工业污染以后,天空中黑烟萦绕,河里到处是漂浮的垃圾,居住在附近的工人,生产生活环境乌烟瘴气、糟糕至极,生活的“毒素”摧残着他们的肉体和灵魂。“伦敦的空气永远不会像乡村地区那样清新,那样富含氧气。……居民的肺得不到足够的氧气,结果肢体疲劳,精神萎靡,生命力减退。……大城市工人区的垃圾和死水洼对公共卫生造成最恶劣的后果,……一切可以保持清洁的手段都被剥夺了”。由于环境的恶劣,他们患上了各种疾病,不可避免。也遭遇了“过早死”“非正常死亡”。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表明:工人受到了经济和环境的双重伤害。在无比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工人的幸福根本无从谈起,换句话说良好生态环境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前提。因此,最初的生态民生观就体现在: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状况的现实反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保障。

  新时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民生新的时代内涵。生态民生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环境就是民生”、“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些生态民生观的基本内容,既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恩格斯环境民生观的理论精髓,又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生态民生观立足现实国情,把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美好生活、人民幸福融为一体,既充分彰显总书记深切的为民情怀和执政追求,同时展现出它的强大生命力与时代价值。

  首先,继承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蕴含生态哲学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和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同中国实际现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发展,从生态、民生、发展、文明等多视角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生态民生观科学回答了新时代生态与社会、生态与民生之间的关系,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智慧,贯之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创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精髓,为全球生态治理提出新路向。

  其次,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理论。党和政府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执政百年来,从“被动”到“主动”,从“战胜自然”到“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科学论断,尤其体现在生态民生方面。例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民生观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历届领导人关于生态思想精华的继承和总结,同时也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生态文明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再次,开辟了民生建设的新领域。民生连着国计,连着发展。回顾建国初期历史,我们国家当时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要在“烂摊子”上发展,头等重要的事情就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然而今天我们身处新时代,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但是不容忽视,我们在生态环境发展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问题普遍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成为时代最强音。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庄严而又神圣的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凝聚成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民生思想。从它的基本内容来看,“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以及“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些新的重要论断和思想,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理念情怀,更加丰富了民生建设的内容领域。

  此外,有利于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现阶段我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依然要把补上“生态欠账”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基础。机遇与风险并存期,我们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建设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良好生态环境会直接影响未来的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民生的思想,从实现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出发,为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动能、发力点,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的实现。

  最后,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蝴蝶效应”促使各国在治理环境问题上,必须共同参与治理,以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建设“生态利益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重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也一直强调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作用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及生态民生观指引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保护和修复成效显著,绿色发展理念及方式明显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提出和实施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通过生态治理的成效进一步展现,更加向中国和世界证明了它的科学性,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必将造福他国人民。

  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我们将时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生态民生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做好新时代答卷人,谱写好实现中国梦的美好篇章。(作者单位:西宁市委党校)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中国网 | 党建网 | 求是理论网 | 央视网 | 博看网 | 学习时报 | 宣讲家 | 青海日报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19000163号-42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20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1-613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