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经纬 | 学思践悟 | 昆仑短评 | 组工论坛 | 党建巡礼 | 人物先锋 | 基层视线 | 基层信息 | 文化视野 | 昆仑走笔
  现在的位置: 青海党的生活网理论经纬
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和方向原则
来源: 青海《党的生活》
发布时间: 2022-04-02 08:43:19
编辑: 陈 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也强调:“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已经走过一百年光辉历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促进人民共同富裕,践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追求,践行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宗旨,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践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劳动者,只有促进共同富裕,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资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而当前,全球收入不平等问题突出,一些国家贫富分化,中产阶层塌陷,导致社会对立、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教训十分深刻,我国必须坚决防止两极分化,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安定。

  一、正确把握共同富裕的实质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由社会主义社会根本性质所决定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之所以从根本上区别于资本主义,一是具有比资本主义更高水平的生产力,能够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代表先进生产力要求的“富裕”含义;二是要克服资本主义的两极分化和经济社会不平等,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实现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共同”含义。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既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生产率、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更加公平公正、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前提。没有高水平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大量积累,社会主义的其他目的就难以实现。对于这个道理,马克思曾专门论述过。恩格斯也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列宁直接领导了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他深刻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结底是保证新社会的制度胜利的最重要的东西”。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历史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首先就在于能够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充裕的物质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这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以追求利润和少数人发财致富为生产目的是根本不同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才会最终满足社会及其全体人民的共同需要,共同富裕才能实现。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测,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彻底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列宁论述过,“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根据科学的见解来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中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实现公平公正的社会产品分配的思想,为我们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供了指导性原则和基本遵循。

  二、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

  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是党的一贯主张、实践目标和方针政策。我们党带领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且要准确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原则。

  首先,正确把握“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实际的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始终是我们党要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明确指出:“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科学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改革发展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最大的实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同志强调,一方面,“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提出重大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践表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共同富裕的正确道路。

  其次,正确把握“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在历史上,平均主义是指在小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要求平均享有社会财富的思想。在剥削阶级社会,平均主义反对巨大贫富分化,“等贵贱、均贫富”等主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但脱离生产力发展的极端平均主义导致的是共同贫穷,是与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背道而驰的。要看到,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既不利于解决和发展生产力,也不利于贯彻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更不利于实现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格格不入的。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最能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方法举措,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才有利于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使全体人民共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

  最后,正确把握“先富”和“共富”的关系,有效防止了两极分化,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西方发达国家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马克思描绘的“财富在一极积累,贫困在另一极积累”的两极分化现象。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不同地域、城乡间的资源禀赋不同,虽然也存在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我国在推动经济发展时,既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注重协调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又努力解决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等问题,避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贫富差距悬殊和两极分化。邓小平同志1992年在视察南方并发表重要谈话时就提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进行改革开放,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逐渐得到充分体现。(作者单位:青海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中国网 | 党建网 | 求是理论网 | 央视网 | 博看网 | 学习时报 | 宣讲家 | 青海日报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19000163号-42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20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1-613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