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经纬 | 学思践悟 | 昆仑短评 | 组工论坛 | 党建巡礼 | 人物先锋 | 基层视线 | 基层信息 | 文化视野 | 昆仑走笔
  现在的位置: 青海党的生活网理论经纬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来源: 青海《党的生活》
发布时间: 2022-06-29 09:49:53
编辑: 陈 奇

  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靳婉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百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正是在深刻揭示历史规律、正确解答历史课题中,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中国得到充分彰显。今天,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继续照耀我们的前行之路。

  一、坚持在深化党的理论创新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重视理论创新并且善于推进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持续推进以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为基础的重大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战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推动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书写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遵循。

  实践永不止步,理论创新永无止境。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二、坚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从党的指导思想高度、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角度明确提出“两个结合”全新命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创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新理论成果。“两个结合”科学论断的提出,深刻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国共产党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特有的理论上的坚定、文化上的自信,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多年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包括文化实际成功结合,解决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迎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明确提出坚持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一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把握“两个结合”,增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在党的幼年时期,也曾出现过教条式理解和机械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挫折,中国共产党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具体实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坚持做中国具体实践的深刻把握者和砥砺实践者,坚持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积极弘扬者,不断走向成熟,不断发展壮大。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论自觉。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自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思想指南和理论武装。也正因有了这样的自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实现三次伟大飞跃。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要求我们必须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着眼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不断开创新局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汲取思想智慧和精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发展和当今时代的治国理政提供丰厚的思想养分和文化源泉,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中国元素和中华文化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以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取得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新成就。这为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提供了实践基础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不断增强“两个结合”的理论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把握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思想新论断,努力做“两个结合”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二是在增强文化自信中推进“两个结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独特的精神标识、民主力量的源泉,是我们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文化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几乎包含了我国古代所有的诸子百家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庞大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智慧和治国之道为当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思想涵养和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体”等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是相互贯通、紧密相连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包含着丰富的治国之道、为政之理,需要我们在推进“两个结合”中深入挖掘、精心总结、善于运用。

  三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践行“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新境界。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我们党都重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应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和条件,坚持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贯通起来,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挑战新问题,在推进践行“两个结合”中为马克思主义赋予新的时代特质、注入新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形成科学的创新的理论,才能指导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党的百年历史和实践已经并还将证明: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才能真正融通到中国历史中并经由民族认同深度嵌入中国人民的内心深处,经由“两个结合”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才能有效应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才能在风云激荡的国际舞台上真正站稳脚跟,真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作者单位:青海省委党校)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中国网 | 党建网 | 求是理论网 | 央视网 | 博看网 | 学习时报 | 宣讲家 | 青海日报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19000163号-42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20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1-613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