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经纬 | 学思践悟 | 昆仑短评 | 组工论坛 | 党建巡礼 | 人物先锋 | 基层视线 | 基层信息 | 文化视野 | 昆仑走笔
  现在的位置: 青海党的生活网文化视野
发现非遗之美 传承非遗文化
来源: 青海《党的生活》
发布时间: 2022-07-26 10:11:33
编辑: 王冬燕

  

发现非遗之美传承非遗文化

  ●本刊记者王冬燕陈奇

  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形式丰富多彩、民族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青海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连结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同时,“非遗”在创新创业、精准扶贫、文化与旅游融合、民族自信和国家软实力提升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民众的文化自觉和非遗保护意识日益高涨。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经济的蓬勃发展,青海的非遗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全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6项(热贡艺术、花儿、黄南藏戏、格萨尔、河湟皮影戏、藏医药浴法),国家级非遗代表作名录88项,省级非遗代表作名录238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88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343名。有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藏族文化(玉树)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土族(互助)、德都蒙古(海西)、循化撒拉族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互助土族文化传播公司等5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和热贡龙树画院等7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有循化圣驼民族工艺品有限公司等2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湟中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公司33个非遗就业工坊;各级各类非遗传习所(中心)300余个。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2022年6月11日,恰逢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

  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和社会实践。为此,记者走近青海青绣数字化总部经济负责人苏晓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永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满,感受藏在日常器物里的技艺、美学和情感,感受“非遗”里的质朴与浪漫,探访古老的技艺和珍贵的文化如何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如何融入社会生活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敬请期待。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中国网 | 党建网 | 求是理论网 | 央视网 | 博看网 | 学习时报 | 宣讲家 | 青海日报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19000163号-42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20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1-6138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