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经纬 | 学思践悟 | 昆仑短评 | 组工论坛 | 党建巡礼 | 人物先锋 | 基层视线 | 基层信息 | 文化视野 | 昆仑走笔
  现在的位置: 青海党的生活网人物先锋
城乡皆有传习声 非遗繁花缀青海 ——访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 吕霞
来源: 青海《党的生活》
发布时间: 2022-07-26 10:11:33
编辑: 王冬燕

  

城乡皆有传习声非遗繁花缀青海

——访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吕霞

 ●本刊记者王冬燕陈奇

  青海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青海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各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2022年6月11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省在提高人民群众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传承、弘扬青海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为此,记者专访了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吕霞。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青海历史悠久,多民族在此生活繁衍,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省文化和旅游厅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一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在传承中换发新活力,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新态势。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成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

  -吕霞:在顶层设计方面,一是健全了政策法规体系。出台《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青绣”三年提升行动计划(2021-2023年)》《青海省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管理办法》《青海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规范和专项政策。各地也出台相关制度,将非遗保护全面纳入本地区法治化管理体系。二是完善了保护传承体系。完成黄河流域青海非遗资源的调查,摸清了“家底”。截至目前,全省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2361项,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160个。持续推进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建设,一个以国家级项目为龙头,省级项目为骨干,市州、县(区)级项目为基础的四级名录体系基本建立,并形成了一支数量较为充足、布局较为合理、老中青结合的传承人队伍。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持续举办全省基层非遗保护队伍、传承人及“青绣”工坊、重点企业负责人培训班,累计开展线上线下各类非遗培训班510余期,培训5.53万人次。三是提高了保护传承能力。实施“国家非遗记录工程”和“青海文化记忆工程”,对27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3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开展记录工作,开展“云上”非遗影像展,不断加大宣传展播力度,播放量达250余万人次。依托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开展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工作,累计培训42期,培训学员5060余人次。土族盘绣等11个项目纳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陈家滩木雕制作技艺等44个项目列入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鼓励各地依托传统工艺项目推动传统工艺振兴,有效促进了热贡唐卡、藏毯、“青绣”等传统工艺资源的合理利用。四是举办各类主题活动。结合“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文化与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青海文化旅游节及重要节庆活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遗主题宣传活动。各地围绕特色非遗资源,举办了热贡六月会、格萨尔文化旅游节、玉树传统赛马节、土族纳顿节、花儿会、拉伊大赛、那达慕民俗节等活动,全方位展示和弘扬了青海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极组织开展青海非遗对外交流与传播,进一步提升了我省非遗的可见度、知名度和影响力。五是夯实基础保障。成立省级非遗保护协会。国家发改委安排专项基建资金在我省建设14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同时,省级财政设立了非遗保护专项资金,资金额度从2012年的400万元/年的标准提高至2019年的1000万元/年,省级传承人补助标准也由5000元/年/人的标准提高至8000元/年/人,有力支持了省级非遗保护。六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效显著。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和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依托非遗资源,因地制宜,通过完善非遗名录体系、举办各类展示展演活动、加强保护区内非遗传习设施建设、开展传承人群培训、推进核心区域整体性保护、培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方式,有效推动了非遗的区域性整体保护。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成为我省新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增长极。加大力度推进省级河湟文化(海东)生态保护试验区设立。

  -青海《党的生活》:“青绣”是青海各民族民间刺绣的总称,“青绣”不仅是展示青海各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的重要载体,也是振兴传统手艺,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我省在打造“青绣”品牌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吕霞:我们贯彻落实打造“青绣”品牌和“青绣”“八个一”工程的决策部署,健全完善刺绣类非遗项目名录和传承人名录体系,认定了一批刺绣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举办了青海传统工艺(刺绣)与乡村振兴论坛、“青海刺绣大赛暨刺绣大展”“黄河流域九省区刺绣艺术大展”、“青绣”荷包大展、“青绣”服饰绣等活动,成立省级刺绣行业协会,设立31家“青绣”就业工坊,培育“青绣“企业60家,形成了主要以刺绣公司+基地+农户+绣娘”的发展模式,推动了传统手工技艺在新时代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广大绣娘捧着艺术的“金饭碗”过上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青海《党的生活》:从热贡唐卡到土族盘绣,从藏族黑陶到加牙藏族织毯技艺,从河湟剪纸到陈家滩传统木雕,异彩纷呈的背后,是千百年来民间的薪火传承,进入新时代,我省在推进“非遗”保护传承方面还将做哪些工作?

  -吕霞: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过十几年时间,非遗保护传承理念的培育还有繁重的工作要做。青海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人民立场,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深入推进全省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为聚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贡献非遗力量。一是全面实施并持续推进非遗制度建设。持续抓好《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宣传贯彻落实。实施《“青绣”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2022年度工作任务,制定《青海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二是健全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进一步完善青海省非遗保护四级名录体系,做好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推荐申报及第六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审、认定工作,做好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评估工作,持续实施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及“青海文化记忆工程”工作,加强记录成果转化利用。做好格萨尔(果洛)、藏族文化(玉树)国家级生态保护实验区验收工作,推进海西德都蒙古、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提档升级;设立海东、西宁省级河湟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进“非遗在社区”工作。三是稳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持续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加强管理和绩效考核。开展基层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探索建立非遗技能人才职称评审标准体系。实施青海传统工艺振兴工程,落实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的部署要求,命名一批省级非遗保护传承体验基地,探索设立青海省刺绣类传统工艺工作站;加强非遗就业工坊建设,进一步推动非遗工坊助力乡村振兴,举办“青绣”创意设计大赛及大展活动,实施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四是积极促进非遗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加强黄河流域非遗保护传承弘扬,推进黄河流域重大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推动青海非遗馆建设。落实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计划各项任务。推动黄河、长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非遗保护传承弘扬,培育河湟文化非遗品牌。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展非遗研学游、体验游等,加大非遗主题和精品旅游线路宣传推广,着力加大非遗产品研发、供给力度,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打造非遗品牌。探索非遗街区、村镇建设。五是不断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创新宣传传播渠道,开展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购物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等。持续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组织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济南非遗博览会等。办好全省第四届“民族团结进步”青绣大赛暨大展活动,进一步彰显青海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开展非遗保护利用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青海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相关新闻↓
    [ 返回首页 ] [ 打印 ] [ 关闭窗口 ]  
   
 
人民网 |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光明网 | 中国网 | 党建网 | 求是理论网 | 央视网 | 博看网 | 学习时报 | 宣讲家 | 青海日报
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主办 版权所有:青海《党的生活》杂志社 技术支持:青海新闻网
未经《党的生活》杂志社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E-mail:webmaster@qhnews.com 新闻登载许可国新办[2001]55号 青ICP备19000163号-42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20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71-6138346